【科学】马铃薯晚疫病的科学防治技术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英文:potato), 茄科茄属, 一年生草本植物, 别称地蛋、洋芋、土豆等 。 土豆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 马铃薯, 高15-80厘米, 无毛或被疏柔毛 。 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 。 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 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 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 仅次于小麦和玉米 。 马铃薯是块茎繁殖, 可入药, 性平味甘, 可以治胃痛、痄肋、痈肿等疾病 。 作为食物, 其保存周期不宜太长, 一定要低温、干燥、密闭保存 。 (注:幼芽有轻微毒性), 有证据表明, 马铃薯的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4倍左右 。

【科学】马铃薯晚疫病的科学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马铃薯为草本植物, 地下茎块状, 扁圆形或高15-80厘米, 无毛或被疏柔毛 。 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 。 长圆形, 直径约3-10厘米, 外皮白色, 淡红色或紫色 。 薯皮的颜色为白、黄、粉红、红、紫色和黑色, 薯肉为白、淡黄、黄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 。 由种子长成的植株形成细长的主根和分枝的侧根;而由块茎繁殖的植株则无主根, 只形成须根系 。 地上茎呈菱形, 有毛 。 初生叶为单叶, 全缘 。 随植株的生长, 逐渐形成奇数不相等的羽状复叶 。 小叶常大小相间, 长10-20厘米;叶柄长约2.5-5厘米;小叶, 6-8对, 卵形至长圆形, 最大者长可达6厘米, 宽达3.2厘米, 最小者长宽均不及1厘米, 先端尖, 基部稍不相等, 全缘, 两面均被白色疏柔毛, 侧脉每边6-7条, 先端略弯, 小叶柄长约1-8,毫米 。 伞房花序顶生, 后侧生, 花白色或蓝紫色;萼钟形, 直径约1厘米, 外面被疏柔毛, 5裂, 裂片披针形, 先端长渐尖;花冠辐状, 直径约2.5-3厘米, 花冠筒隐于萼内, 长约2毫米, 冠檐长约1.5厘米, 裂片5, 三角形, 长约5毫米;雄蕊长约6毫米, 花药长为花丝长度的5倍;子房卵圆形, 无毛, 花柱长约8毫米, 柱头头状 。 马铃薯圆球状, 光滑, 绿或紫褐色, 直径约1.5厘米 。 种子肾形, 黄色 。 花期夏季 。 马铃薯晚疫病的科学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 。 叶片染病, 多从中下部叶开始, 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 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 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 边缘灰绿色, 界限不明显, 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1圈稀疏白霉, 雨后或清晨尤为明显 。 空气干燥, 病斑变褐、干枯, 破裂或卷缩 。 茎杆和叶柄染病, 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 严重时致叶片萎重卷曲, 终致全株黑腐 。 薯块染病, 初生浅褐色斑, 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 稍凹陷, 边缘不明显, 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 终致薯块腐烂 。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日暖夜凉, 空气潮湿, 多雨, 多雾, 平均气温10―22℃, 有利于病害发生 。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 播种带菌薯块, 发芽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 病部产生孢子囊 。 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形成发病中心 。 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浇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 产生病薯, 作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
马铃薯晚疫病的科学防治技术:
1)选用脱毒种薯 。 引进繁育的费乌瑞它、中署2号、渭署3号等新品种一级脱毒种薯, 可以推广种植 。
2)种薯处理 。 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 选用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10―15分钟后晾干种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