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懒癌”也有“魔鬼”的一面,可以“纠结”但不要心存侥幸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采访人员 王鑫鑫
随着B超技术的普及, 甲状腺变得越来越有存在感, 甲状腺结节字样频繁跃然于体检报告单上 。 面对这一结果, 一些患者表现得过于紧张, 认为“一割了事”, 还有一些患者觉得小结节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于是毫不在意 。 事实上, 这两种极端的方式都不可取 。 那么, 当面对高度可疑的甲状腺恶性结节时, 普通市民应如何合理纠结呢?在5月25日-31日“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来临之际,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普外一科主任周少飞通过列举真实案例为大家敲响警钟 。
警惕!“懒癌”也有“魔鬼”的一面,可以“纠结”但不要心存侥幸
一拖再拖酿恶果, 4厘米刀口变25厘米
30岁出头的小吴(化名)于两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发现了甲状腺结节, 当时医生叮嘱他需要定期复查 。 然而, 小吴平时自觉无任何不适, 于是医生的话也就忘在脑后了 。 直到半年前的又一次单位体检中, B超提示小吴的甲状腺结节高度怀疑恶性时, 才引起了他的注意 。 在医生的建议下, 他接受了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 活检结果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 。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 小吴顿时慌了神, 于是四处打听治疗方式 。
然而, 在听到医生建议他手术治疗时, 他变得犹豫不决, 理由是怕疼, 怕手术创伤, 为此纠结不已 。 这时, 他又听别人说, 甲状腺癌因恶性度较低, 被人称为“懒癌”或“幸福癌”, 惰性生长, 缓慢且温和, 就算一时半会不手术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 这番解释正好应了小吴的心意, 于是, 抱着侥幸心理, 一拖再拖 。
本以为就可以这样和平共处, 相安无事下去, 没想到, 小吴的“懒癌”突然不懒了 。 前不久, 他在家洗漱时, 突然摸到自己的脖子一侧有一串硬疙瘩, 他直言“像一串葡萄” 。 他的第一反应是与甲状腺有关, 心虚的小吴再也不敢拖下去了, 赶紧来到医院求助医生 。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普外一科主任周少飞告诉采访人员, 他见到小吴时, 一打眼就能看到对方脖子一侧的异常, 听完对方讲述病史, 再打手一摸, 周少飞就基本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了 。 复查B超更印证了他的判断——高度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伴淋巴结转移 。 手术, 刻不容缓!此时的小吴再也不纠结了, 而是变得言听计从 。
【警惕!“懒癌”也有“魔鬼”的一面,可以“纠结”但不要心存侥幸】周少飞为小吴实施了甲状腺全切+一侧淋巴结清扫术, 术中清扫出的23枚淋巴结中有8枚见癌转移 。 由于小吴的病情相对严重, 原本只需在脖子上划开一个4厘米的小切口就能完成的手术, 变成了从乳突一直竖着划下去再乖拐一个弯儿的L型大疤, 这个疤痕足足长25厘米!
“如果早点手术, 患者不至于遭这么大罪, 这下子不仅刀口长影响美观, 术后的复发几率也相对较高 。 ”周少飞惋惜地说 。 在临床中, 此类病人他还遇到过多例 。 有一位40来岁的中年男子, 在完成甲状腺全切, 术后进行碘131治疗时, 竟然发现了一处肋骨转移, 而他的甲状腺结节并没有很大 。 还有一位50来岁的女性, B超查出单侧甲状腺可疑结节, 术中又发现了对侧一个更小的结节, 于是原本制定的单侧切除的手术方案临时改成了全切, 术后病理报告两侧结节均为恶性 。 周少飞分析, 这两个案例幸得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预后并不会太差
高度可疑的甲状腺结节, 勿掉以轻心
随着B超和穿刺技术的普及, 大量的甲状腺癌患者于疾病早期即被诊断并接受治疗, 从而获得了良好的预后, 也使得有人认为甲状腺癌是一种“懒癌” 。 但在临床上, 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局部晚期患者面临无法手术、手术范围广、创伤大、局部复发率高等困境, 这部分是甲状腺癌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 近年来, 关于甲状腺癌所谓“过度治疗”现象的讨论日渐激烈 。 但物极必反, 就像周少飞主任在临床上碰到的, 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 为了避免所谓“过度治疗”而错过了规范化诊治的正确时机, 令人扼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