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和碳酸哪个酸性强,20种弱酸酸性强弱顺序


次氯酸与碳酸谁的酸性强?酸性强弱顺序为碳酸大于次氯酸大于碳酸氢根
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氢根离子酸性强,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就是次氯酸钙 。 Ca(ClO)2与少量CO2反应如果生成Ca(HCO3)2 , 那就是说有碳酸氢根离子 , 和次氯酸生成 , 你认为碳酸氢根 , 能在酸性强过于它的次氯酸中存在吗?根据强酸换弱酸的原理 , 即使反应过程中有碳酸氢根生也会被反应掉 , 最后生成 , co3根离子和ca结合成caco3↓ , cl2↑还有水

碳酸和次氯酸哪个酸性强?酸的强弱取决于电离常数的大小 。
碳酸一级电离常数约为4.3X10^-7
次氯酸为2.9X10^-8
醋酸为1.8X10^-5
所以酸性强弱顺序为醋酸大于碳酸大于次氯酸 。
酸碱电离理论
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总结大量事实 , 于1887年提出了关于酸碱的本质观点——酸碱电离理论(Arrhenius酸碱理论) 。 在酸碱电离理论中 , 酸碱的定义是:凡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物质叫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叫碱 , 酸碱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反应 。 局限性:在没有水存在时 , 也能发生酸碱反应 , 例如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 , 但这些物质都未电离 , 电离理论不能讨论这类反应 。 要解决这些问题 , 必须使酸碱概念脱离溶剂(包括水和其他非水溶剂)而独立存在 。 同时 , 酸碱概念不能脱离化学反应而孤立存在 , 酸和碱是相互依存的 , 而且都具有相对性 。
酸碱电离理论
富兰克林(Franklin)于1905年提出酸碱溶剂理论 , 其内容是:凡是在溶剂中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叫酸 , 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叫碱 。 局限性只能用于自偶电离溶剂体系;不能说明形如CaO + SO3= CaSO4的不在溶剂中进行的反应;不能说明在苯、氯仿、醚等不电离溶剂体系中的酸碱反应 。
酸碱质子理论
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劳里(Lowry)于1923年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Bronsted酸碱理论) , 对应的酸碱定义是:”凡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 ”由此看出 , 酸碱的范围不再局限于电中性的分子或离子化合物 , 带电的离子也可称为“酸”或“碱” 。 若某物质既能给出质子 , 也能接受质子 , 那么它既是酸 , 又是碱 , 通常被称为”酸碱两性物质“ 。 为了区别出酸碱质子理论 , 有时会将该理论中的”酸“称作”质子酸“ , 该理论中的”碱“称为”质子碱“ 。
酸碱电子理论
1923年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Gilbert Newton Lewis)指出 , 没有任何理由认为酸必须限定在含氢的化合物上 , 他的这种认识来源于氧化反应不一定非有氧参加 。 路易斯是共价键理论的创建者 , 他用结构的观点 , 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Lewis酸碱理论):酸是电子的接受体 , 碱是电子的给予体 。 酸碱反应是酸从碱接受一对电子 , 形成配位键 , 得到一个酸碱加合物的过程 , 该理论体系下的酸碱反应被称为酸碱加合反应 。 无法准确描述酸碱的强弱程度 , 难以判断酸碱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
软硬酸碱理论
【次氯酸和碳酸哪个酸性强,20种弱酸酸性强弱顺序】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 拉尔夫·皮尔逊(Ralph G. Pearson)于1963年提出软硬酸碱理论(HSAB):体积小 , 正电荷数高 , 可极化性低的中心原子称作硬酸 , 体积大 , 正电荷数低 , 可极化性高的中心原子称作软酸 。 将电负性高 , 极化性低难被氧化的配位原子称为硬碱 , 反之为软碱;]除此之外的酸碱为交界酸碱 。 适用范围不能包括整个Lewis酸碱体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