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的发展历史

【瑶医的发展历史】瑶族, 是我国南方分布最广和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 “先有瑶, 后来才有帝皇朝, 盘古开天是我祖, 世间最早我盘瑶” 。 这是广泛流传在瑶族民间中的一首历史回忆歌谣 。 据《盘王卷蝶》记述, “昔日上古天地不分, 世界混沌, 乾坤不振, 无日月阴阳, 不分黑白昼夜, 是时勿生 。 我盘古圣王, 首先出身置地, 凿开天劈开地……置立人民, 掌管天下”(瑶族过山榜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 先据中华的国土, 实为瑶族(刘锡藩《岑表记蛮》) 。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有“及立瑶为东海王”(《后汉书.蛮传》)的记载 。
 
汉代瑶族尚属蛮民族, “蛮反本莉蛮之居, 姓盘”(《风俗通义》) 。 “蛮属其中, 不争赋役, 谓之瑶”(《宗史·蛮传》) 。 这说明, 瑶族从蛮族中分化而来, 源于“长沙蛮, 武陵蛮或玉溪蛮”当然, 瑶族的来源可能是多元的, 有认为是源于“山越”, 原始居住在今的江浙一带(《瑶族简史》12页) 。 有认为瑶人很可能是神农(炎帝)的后裔, 早就居住在我国的黄河下游与滩河流之间 。 自从人类分化为阶级社会以来, 瑶族人民是受压迫, 统治, 剥削最深的一个民族 。 据《盘瓠》、《渡海》和《长鼓》三个神话传说推断, 瑶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较强盛的氏族, 生存在中原一带, 后来在与某氏族的战争中惨遭失败, 此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他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历尽了千辛万苦, 以“今日在此山, 明年又别岭”为特点, 迁徙游耕于华南及东南亚广阔山区, 以坚韧不拔的民族生命力,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瑶医的发展历史

文章插图

几千年来, 瑶族人民住在生活条件极其困难的环境中, 贫病交加, 为了自己的生存繁衍, 迫使他们在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 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寻找能够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和探索治疗的方法, 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代代相传, 同时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医术, 这就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一套医药原理 。 据传说:“盘古”率其人民辟草莽, 斩荆棘, 驱虫蛇鸟兽, 而立国于中土 。 有一瑶民不慎脚部受伤溃烂, 经久不愈, 后在梦中得白发白须老翁指点, 次日找回大黄等三味药外洗不出数日全好了, 此后该人便以此药治好了许多同样的患者, 群众都称他为“仙生” 。 可以说, 瑶族医药在原始时代已经开始萌芽 。
 
由于种种原因, 瑶族医药没有专门的典著, 但在一些古籍和地方志中, 却有许多零星的记载 。 作为瑶族家一宝的灵香草, 多处见于宋代典著之中, 如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 亦谓玲子香”(沈括《梦溪笔谈》) 。 瑶同及静江, 融州(今安和大苗山), 象州(今石龙), “凡深山木阴湿濡之地, 皆可种也, 并将种植所得的灵香草, 熏以烟火而干之”以后运往山外出售 。 灵香草可作药用曾载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瑶族先民除用灵香草作香料驱虫、驱蚊之外, 还普遍用于治疗感冒头痛, 腹痛腹泻, 腰腿痛和皮肤瘙痒等多种疾病, 在避孕绝育秘方中, 灵香也是一味不可缺少的药物 。 在宋代, 瑶族用药已相当普遍, 有“方春时, 瑶女数十, 歌啸山翁, 以寻药挑菜为乐”(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 。 可见, 在当时不仅习医之士, 就连平民妇女都能识药采药 。 到距今三百年前, 瑶族医药有了进一步发展, “瑶族长期以来, 依深山以居……以砂仁、芋、楠、漆、皮、藤为利, 至地力竭又徒他山”(清·道光屠英《肇庆府志》) 。 他们在“耕作之暇, 入山采药, 沿途行医”(清·李宗《黔记》) 。 在素有“瑶医之比乡”美称的广西大瑶山“药材非常丰富, 药名不下三、四百种……每年都有几十名草医将十多万斤草药送往国内各大城市, 一面行医, 一面销售”(金宝生《可爱的大瑶山》) 。 可见, 当时的瑶族医药不仅受本地本民族的信赖, 而且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欢迎, 不少习医懂药的瑶民也成为靠行医卖药为生的专业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