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阴阳的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五个方面 。
1.阴阳交感相错
阴阳交感相错,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相互感召交合,即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是自然万物得以发生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前提条件 。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礼论》) 。《素问 ·天元纪大论》也指出:“阴阳相错,而变由生 。”这里的“合 ”、“接 ”、“错 ”,就含有交互作用之意 。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是以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交感相错,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相互发生作用为前提条件的,诚如《素问 ·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人类生命的形成,也源于阴阳的交感相错,《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易传·系辞传》云:“男女媾精,万物化醇 。”不仅新的生命起源于男女之交媾,而且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也有赖于自身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维系 。
阴阳学说对阴阳双方的交感相错十分重视,认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能否正常进行,决定着宇宙万物的生化乃至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 。《易经》有“天地交,泰”和“天地不交,否 ”的论述,指出天地阴阳能进行相互交感,自然万物就通畅、安康、生机勃勃;否则,天地阴阳不能相互交感,就会痞塞、失常、了无生机 。《内经》继承了这一思想,指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素问 ·六微旨大论》) 。人体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机体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之间,惟有始终发生相互作用,生命过程才能正常 。如就脏腑而言,肾属水脏为阴,心属火脏为阳,心肾两脏的阴阳始终处于上承下济、相互交感的状态;否则将导致一系列心肾不交的病变 。就整个人体而言,阴阳二气在布达周身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相互作用 。一旦交感受阻,就可因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导致厥(或闭或脱)等严重病证 。诚如《伤寒论·厥阴篇》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
阴阳交感相错,是对阴阳两方面不断相互作用的概括 。阴阳两者只有不断发生交互作用,才会进一步呈现出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特性或趋向 。因此,阴阳交感相错也是阴阳之间一切运动变化的前提 。
2.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相互联系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差异或相互斗争、互相抑制和相互排斥的关系 。阴阳的对立关系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始终处在差异、对抗、抑制、排斥之中 。阴阳对立制约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阴阳双方是相对的、有差异的,如上与下、天与地、内与外、气与血等,都具有相对的属性 。凡阴阳所指代的事物,其属性都是对应的,没有两相对应的双方便构不成阴阳 。二是指某些范畴的阴阳,在属性对应的同时,还存在着相互制约、排斥的趋势,两者呈现出你强我弱的态势,如寒与热、动与静、阴邪与阳气、阳邪与阴液等之间都存在着相互抗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又如以自然界季节气候的变化为例,《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 。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 。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