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增用药特色

王大增从医多年的一些用药的手法得到了认可 。
 
· 轻可去实
轻可去实, 一般理介是指用轻清疏解的药物, 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而言 。 王大增提出的“轻可去实”其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药物性味而言:在解表时主张施用荆芥、防风、薄荷、桑叶、菊花等轻清升散之品, 不用桂枝、麻黄等重浊厚味之属;湿浊中阻时施用茅术(米泔水浸)、茯苓等淡渗之品, 不用苍术、厚朴等厚味燥湿之属;瘀血内阻, 症瘕积聚时选用三棱、莪术、刘寄奴、大黄等破瘀逐血软坚散积之品, 不用失笑散、全蝎、蜈蚣等气味重浊之品 。
2.指剂量轻微:王大增所用的剂量宗叶天士法, 一般均以1~9克为准, 很少超过9克以上的认为只要掌握病情, 药宜轻用, 重用者往往旧疾不去, 反致他病 。 当然剂量之多寡, 最终还应适合病情之轻重, 切忌太过与不及 。 太过则伤正;不及则罔效, 务使药病相抵为贵 。 因此, 用于疏肝解郁的柴胡, 郁金只用到3~6克;攻下通腑的生大黄则用至3~6克;清心泄火之黄连只用到1.5~3克左右 。
3.指药味少而精:良医治病, 辨证确切, 用药如用兵 。 药味少而精同样能取胜;多而杂说明医者心中无数, 对病情掌握不准, 这样不但不能取效, 往往反遗他害 。 因此先生的处方一般均在10味左右 。
 
· 讲究服法
有些药物通过炮制和配伍, 要减少或监视其副作用, 并能增加治疗作用, 如熟地、阿胶等炒炭或珠(用蛤粉炒), 或配以辛香理气的如炒枳壳、陈皮之品, 可减少其滋腻呆胃的副作用, 从而发挥其补益的作用;对砂仁、蒲黄、车前子或有关丸剂入药者用包煎, 以免药液混浊;对紫菀、贯众、仙茅等品, 方书中记载有小毒, 与甘草同用, 以解毒性;对有特殊气味的如乳香、没药、五灵脂之类以炒炙用 。 如某些刺激胃肠的药物如墓头回、椿根皮、臭阿魏等尽量不用或慎用;患者服药后有不适感, 嘱其改在饭后服, 对某些虫类药物尽量避免应用, 以防异体旦白过敏反应的发生 。

王大增用药特色

文章插图

【王大增用药特色】加工炮制能改变药物升降沉浮作用趋势 。 盐炒则降, 如杜仲、菟丝子盐炒后则增强其下行补肾的作用;姜炒则散、厚朴、半夏经姜炒后, 增强其止咳化痰、温中止呕的功效;醋炒则敛、如白芍、延胡索、艾叶经醋炒炙后, 增强其收敛止痛的作用;某些药物经醋炙后, 除增强其收敛止痛作用外, 同时加强其曲直作酸, 入厥阴肝经的作用, 如先生研制的内异Ⅰ号丸中的生大黄、炙鳖甲等均经醋浸泡后入药, 取其入肝经之目的 。 酒炙则升, 如大黄经酒炙炒后则能改其通下之性为上行, 具有行血通经, 祛瘀止痛的功效, 蒸熟则泻下力和缓, 适用于老年人及体弱者, 炒炭可用于大肠积滞的大便下血, 有止血作用 。 临床多以熟大黄炭用于妇女崩中漏下, 以达祛瘀清热生新之目的 。
 
· 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王大增在处方用药时掌握药物之动静结合, 刚柔相济之原则 。 具体应用时, 在大量养血滋阴之品中的酌情选用香附、乌药、川栋子等, 引气分药入血分, 以活泼生机 。 如对血热型月经过多地者, 则予凉血止血药中伍香附、川芎、丹参等止血而不留瘀;血热阴虚者, 则在滋阴清热的基础上, 少佐醋柴胡、川栋子等行滞和血, 以防滋腻;其动静结合可见一二 。 气虚者, 以补脾益气为主, 可适情选用少量砂仁、陈皮、柴胡之类, 使补而不滞, 气机调达;血虚者, 在滋阴补血的同时常须益气, 以使“阳生阴长”, 可少佐砂仁、香附、玫瑰花之属, 一为畅通血行, 使滋补而不腻膈, 一为引气药入血, 而生血气 。 另外, 大量疏肝理气之品易耗气劫阴, 常加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以柔克刚 。

推荐阅读